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党支部以党建为引擎实现专业思政教育“无声浸润”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2 12:55:08
来源:新华网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党支部以党建为引擎实现专业思政教育“无声浸润” 

字体:

  从“融入难”到“润无声”,如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破解课程思政“两张皮”的普遍困境?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党支部,以党建为引擎,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践,实现了专业思政教育从“机械植入”到“精准融入”再到“无声浸润”的转变。

  强化政治引领,把准育人方向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党支部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一是推动将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育人资源。从全校遴选视频资源,通过新华网福州大学课程思政资源库平台展播,让宝贵精神财富成为生动教材;二是推动学校将“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扩大知识面”等写入全校2024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成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确保了思政育人方向的正确性和持续性;三是推动学校将“品德修养”纳入本科各专业学生毕业要求首个指标点,将思政育人要求具体化、可量化,构建了产出导向的思政目标达成矩阵,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明确的“施工图”。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党支部通过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强化优秀案例示范、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等多举措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入生硬”的普遍困境。一是推动“能力导向、数智驱动”的课程改革,建成全国首个材料专业分层级课程图谱,涵盖1727个知识点,这一创新成果在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发布后,引起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并被30余所知名高校借鉴应用;二是推动构建起“数字-红色-专业”立体化资源库,“数字资源”展播精华教学视频、出版的示范案例资源;“红色资源”深度融合福建“三多”特色(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发“党史事件+专业案例”融合式教学内容,出版《教学有道——课程思政示范案例》等思政教材;“专业资源”依托地矿博物馆、机械创新文化馆等场馆,打造“专业精神+思政价值”育人载体;三是通过72期“教学有道”、21期“日新讲堂”等品牌论坛,支部持续激发教师育人活力,形成了“人人重育人、课课有思政”的良好氛围。

  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支部所在学院学生满意度从89%提升至98%,学科竞赛获奖增长4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9%;本科升学率连续三年超过50%,其中2024届达56.10%。

  推动科产教融合,践行育人初心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党支部依托福建省环境功能材料先进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党员先锋队”,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践行科研育人初心。支部党员依托主持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等教研项目,联动29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发13个新工科实战案例、21个虚拟仿真项目,基于项目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5项(优秀率40%)、省级项目36项。

 完善评价体系,保障育人质量

  一是党支部创新构建了“3个3内在机制”评价体系,做好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三个产出评价,建立起可评可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二是推动学校将“价值引领”评价指标纳入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等多样化评价中,对教师育人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三是推动学校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激励体系,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学科评估、院系教学绩效考核、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评价改革,确保了课程思政建设从“有形”到“有效”的转变。

  发挥示范效应,形成广泛影响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党支部的创新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支部成果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全国高校材料院长论坛等高端平台作经验介绍30余次,核心经验被写入全国高校材料院长论坛决议推广;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支部建设成效;支部书记于岩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获评国家教学名师和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第一党支部通过“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构建了“支部建在教研室、先锋驻在项目组、思政融在课程链”的党建生态体系,形成了“党建红,生态绿,青胜蓝”的育人矩阵。支部的探索探索实践生动回答了课程思政如何从“融入难”走向“润无声”这一时代命题,展现了基层党建在统领教学改革、筑牢育人阵地中的强大力量,为全国高校深化“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一条可供复制的实践路径和一个激发共鸣的改革思路。

【纠错】 【责任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