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加速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群立足大湾区产业需求,探索出一条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工匠”培养新路,构建多方协同、动态适配的育人生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版。
直面商科教育结构性难题
传统商科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滞后产业发展、实践脱离真实场景、教学资源分散孤立等问题,难以适应数字商务、智能财税等新兴岗位的能力需求。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商数专业群确立“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商务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数字人才”培养目标,从系统思维出发,构建以“四象场域共生”为理论基础、“三链融合”为机制、“四位一体”资源体系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构建“四象场域共生”育人模型
“四象场域共生”模型图
学院商数专业群将“共生”理念融入职教实践,提出“四象场域共生”育人模型,构建“标准场—场景场—数据场—价值场”四维联动机制:
标准场: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制定覆盖12个岗位群、48项技能的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场景场:依托企业产业学院、“数商兴农”中心等实践平台,引入“618大促分析”“智能财税优化”等真实项目,强化学生实战能力;
数据场:搭建学生成长画像系统,采集多维数据,运用AI技术分析生成个性化培养路径;
价值场:以就业适配度、职业发展质量和社会服务贡献为衡量标准,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95.74%,彰显育人成效。
四场域通过“耦合—适配—增值”闭环运行,实现资源聚合与能力跃迁。
打造“四位一体”一体化资源共生体系
为让“星火”燃成“烈焰”,专业群构建“四阶实训、双师协同、思政协同、项目转化”一体化资源体系。实训遵循“认知—专项—综合—创新”四阶递进路径,年覆盖学生700余人,完成真实项目53项,孵化创业团队12个,获评广东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师资建设实行“内培外引”双轨模式:内建“周教研、月研讨”常态化成长机制,培育南粤优秀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8人;外引5位企业技术总监,组建省级产业导师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6.66%。
同步推进“三全四强”思政育人模式,构建五维育人体系,学生行业认同感提升37%,雇主满意度超95%,近三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7项。转化22个企业项目为120余个教学案例,持续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学生团队获新加坡全球品牌策划大赛冠军。
四维联动,形成多方协同共生的育人生态,为“数字工匠”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企业导师现场指导订单班学生
深化“四融四共”生态 释放共生效应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商数专业群以“产教、科教、数智、服务”四融合为抓手,构建“共定标准、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共享成果”的“四融四共”育人路径。牵头成立“惠州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汇聚了55家企业、12所院校;与京东共建产业学院,开设了42个订单班。
将“村镇电商品牌建设”等科研项目转化为特色教学内容,助力7个村镇打造专属电商IP,推动农产品销售增长。推行“全域智评”体系,依托AI技术跟踪学生实训全过程,绘制成长图谱,实现精准育人。
年均为企业员工、新型农民开展培训超1200人次,推动教育资源向社会辐射,形成“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共生循环。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商数专业群教师开展社会培训现场
持续提升育人实效
改革成效在数据与案例中充分显现:2025届毕业生平均起薪近4000元;超三成毕业生进入电商平台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56%从事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岗位,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毕业生发展多元出彩:王锦浩入职广州锦恩记健康公司,成长为运营总监,带领团队月销额超500万元;梁家宁加入深圳市壹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月销售额突破200万元;黄志勇通过升学深造后入职惠州农商银行,现为客户经理,将电商思维融入金融服务工作。他们的成长轨迹,印证了“重实践、强能力、促发展”育人理念的实际成效。